【2023】招宝山社教中心、澥浦成校、庄市成校、蛟川成校丨“四校多品”成教服务团队

2024-10-29

一、建设背景及基础

1.建设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动员令,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指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总体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理应主动顺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延续引导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更要担负起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对于基层成人学校来讲,要推进新时代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势在必行。

当前,镇海区共有六所成人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的社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建设的现代化程度也较高。然而,受专业师资力量限制,各校在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特别是科研创新服务团队建设上一直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镇海成教系统四所成人学校(招宝山社教中心、澥浦成校、庄市成校、蛟川成校)校长共同商议,决定创建培育“四校多品”成教服务团队,立足各校特色,促进有机融合,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高素质、专业化成教服务团队,最大程度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2.创建基础

图片8.png

所谓“四校多品”即四所成校,多个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团队以教科研为引领,秉承“科研立校 品牌强校”的工作精神,力求以科研课题指导社区教育实践,以品牌建设促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目前,“四校多品”成教服务团队已取得一定创建基础,科研成果较多。团队由澥浦成校刘奇华校长领衔,招宝山社教中心、庄市成校、蛟川成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共计9人组成。近五年来,团队在各级各类教科研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有十余项教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一、二、三等奖,创建并形成了16个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团队教师撰写的30余篇论文在省、市等各级各类成教、社教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多个微课程在全国、省级、市级评比中获奖。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坚持“科研立校,团队强校”的创建理念,汇聚四所成校有一定科研能力、工作认真、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教科研服务团队,努力实现“1+1+1+1>4”,增强四所成校教科研综合实力,将“品牌建设、特色发展”作为团队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以科研指导社区教育实践,以特色促进成人学校发展,以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

2.具体目标

2.1打造一个科研孵化平台(建平台)

通过“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科研沙龙主题研讨、专家课题专项指导”,形成一个“扎根乡镇成校、服务品牌创建、坚持理实一体、实现共研互进”的科研孵化平台。

2.2培育一支区域科研主力军(育团队)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研究、专题培训、项目锻炼、师徒结对、品牌创建等形式,培育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研究成果等身、影响辐射深远的成教科研服务团队,提升区域成教内涵发展的造血能力。计划以本团队为核心,辐射四所成校和整个镇海成教系统,带强带大成校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梯队发展、人数在20人左右的科研主力军。

2.3增强团队学校科研竞争力(增能力)

通过专家引领、系统培育、协同共建,提升团队成人学校的整体科研竞争力,即成人学校的科研项目设计能力、科研实践落地能力、科研成果提炼能力、科研成果推广能力。计划三年,团队至少立项各类课题(实验项目)10项,荣获各类教科研论文奖项20项,获各类教科研成果5项,科研成果辐射影响20万人群规模等。

2.4打造一批终身教育品牌项目(创品牌)

围绕促进区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主线,结合党和政府的重点和热点工作,依托“四校多品”成教服务团队,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专家+团队”为引领,开发乡村振兴共富精品培训项目8项,开发地方特色品牌教材8本,形成成教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镇海模式。

三、建设内容和具体举措

1.打造科研服务平台,汇聚团队建设合力

1.1组建“务实高效”的团队建设组织

为创建培育“四校多品”成教服务团队,招宝山、澥浦、庄市、蛟川四所成校组织召开了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启动会议,并由四位校长牵头,签订了《“四校多品”成教服务团队共建合作协议》,优化了团队顶层设计,明确了团队的建设目标,团队成员的基本构成和具体分工。

图片9.png

微信截图_20241104084113.png

1.2搭建“抱团发展”的科研学习平台

整合专家资源,建立一支科研导师团,赋能“四校多品”成教科研服务团队建设。打造“五位一体”的团队科研学习平台:即举办“科研读书汇”,拓展科研视野的舞台;打造科研沙龙会,搭建交流成长的平台;开展专题讲座,提升学习积累的空间;实施科研师徒结对,编制科研帮扶的纽带;组织专家跟踪指导,架设专家引领的立交桥。

2.培养教师“主体内驱”的科研主动性

2.1举办科研名师讲堂,提升教师科研的价值认同。力邀科研专家进校园,开展《我讲我的研究与成长》系列讲堂活动,通过真实鲜活的典型案例,让教师认同科研价值。

2.2建立制度约束倒逼机制,激活教师的科研能动性。持久内驱力的形成除了主体价值认同外,还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来约束和“倒逼”成员的行为。团队建设了一套科研考评及倒逼机制,团队每人每年至少1篇论文发表或获奖,每年至少主持/参与一项课题/实验项目研究,每年至少阅读1本教育科研专著。

3.建立“五位一体”团队科研孵化路径

3.1“自我内化”学习积累模式

组织开展以“专题讲座+读书会”为形式的教师自我学习活动,通过听讲、阅读、反思、研讨、实践,助力教师内化教育科研知识。

3.2“头脑风暴”沙龙研讨模式

组织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沙龙研讨会,沿着“确定主题——研讨交流——专家点拨——问题解决——整体提升”的活动逻辑,帮助团队教师理清思路、开阔视野、突破瓶颈、收获经验、提升能力。

3.3“同伴互助”研究策划模式

通过“前期调研、系统摸牌,文献研究、框架梳理”,围绕课题、双高项目、实验项目等申报项目,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拟定详细、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

3.4“师徒结对”课题探究模式

建立“师徒结对、共同发展”的教育科研工作长效机制,计划三年内在团队内部建立起1对1、1对多等多种形式的师徒结对模式,通过形成相对固定的契约师徒关系促进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邀请专门的科研导师对科研小组进行跟踪指导,科学引领团队完成立项课题的研究任务,培养教师科研实践、数据处理、文字表达等能力。

3.5“专家领衔”项目指导模式

开展专家现场指导与成果鉴定工作,通过现场观摩、思路点拨、实践指导、方法引领、成果鉴定等方式,在反馈与引领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围绕“五位一体”团队科研孵化路径,我们预设了未来三年团队的定期和不定期学习活动。具体如下表所示:

①定期活动

1.png2.png

②不定期活动:

000.png

4.构建“协同高效”的科研运行机制

4.1科研导师制

每个项目至少配备一个科研师傅,采取灵活预约与集中组织相结合,个别咨询与现场指导相互补的方式,围绕“课题申报立项——开题报告论证——中期检查指导——结题评审推广”,开展科研“师徒结对”常态化跟踪指导。

4.2工作推进制

制订完善团队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等。

①管理制度:明确团队成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起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管理指标体系,注重团队工作规范化建设,围绕团队成员和团队建设目标制定团队年度计划,实行目标考核管理。

②例会制度:常态化开展成教服务团队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各校教科研动态,加强信息交流,了解各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教研活动。

③经费保障制度:制订年度经费预算,用于团队组建、团队成员培训、科研项目、课程开发等,做到专款专用,收支分明。

4.3成果辐射制

通过“校内成果汇报、校际交流共享、专家鉴定推广、媒体宣传辐射”,建立起多元化的成果推广机制,使科研成果真正服务社区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4考核评优制

实施评优树先,在团队内部制订一套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优制度,建立科学的教科研考评机制与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树立教科研标杆引领意识,形成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具体而言,可以设立一定的团队专用基金用于奖励科研业绩突出的团队成员,各项荣誉如年度考核先进、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结合区教育局评优文件也以团队成员为优先考虑。

5.完善“协同参与”的科研工作生态圈

团队提出以课题、实验项目带动社区教育发展,将具体工作实践与课题项目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周期性的项目化运作,形成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既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使团队建设落到实处,又能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社区教育改革与实践,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品质和内涵。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以下三点:

5.1人人参与:积极动员和鼓励团队成员进行课题项目的申报,要求每年每个人至少参与一个课题或项目申报。在课题、实验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召开工作会议,邀请市内外专家进行论证指导,提高每一位成员对课题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以及结题汇报等全过程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成员的教科研素养,提高所申报的课题项目的质量。

5.2强强联合:围绕社区教育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鼓励团队四所成校在立足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强强联合,通过组建项目共同体来进行课题、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如:招宝山社教中心和庄市成校联合申报的课题《“乡村振兴”产学研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集中调研招宝山和庄市片区现代农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对推进区域农特优品牌建设展开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澥浦成校和蛟川成校合作共建的项目《五道加法:促文化礼堂“活起来”项目建设方案》为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探寻了具有镇海特色的有效途径。

5.3深度迭代:为防止出现研究一个丢一个,从而导致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要求团队在课题或项目结题时,积极反思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鼓励继续开展下一轮研究,使研究内容“由表及里”,向深层次滚动。如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招宝山社教中心从2015年起就开始探索并实践“精准化社区‘教养融合’式老年教育与服务模式”,围绕老年人的个性养老需求,推进养教一体化。从实验项目——课题研究——特色品牌,招宝山对“教养融合”的研究层层深入,层层递进,“教养融合”也因此成为学校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屡次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上获奖,还作为典型案例在主流媒体上广为传播。

6.形成科研助力特色品牌创建的格局

社区教育品牌代表着一个地区社区教育本土特色文化和优势,是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四校多品”成教服务团队将“品牌建设、特色发展”作为团队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引导四所成校立足区域实际,挖掘本土特色,围绕社区教育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各项培训和服务活动。

近几年,团队为形成区域特色,做强做优社区教育,已经先后创建了“教养融合”式社区老年教育与服务模式、“宽平台纵深式”劳动力人群培训、“直播+”助力区域农特优品牌建设、海田阿姨家政服务培训、“数字菜园微耕农场”体验式学习、宁波帮精神“六式”传承、“知行合一”社区矫正培训、锐蓝青工培训、知汇蛟川公益讲堂等多个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在市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围绕老年教育、文化传承、青少年校外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劳动力技能提升等多个方面开展的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创建工作有效地促进成人学校融入当地社会发展,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动能,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

四、团队建设步骤与成果

1.团队建设步骤

分四个阶段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动员组建阶段(2023年3月—4月)

(1)各校教师会议,广泛动员,明确成教服务团队创建的目标和意义,引导教师积极参与。

(2)各校校长会议,探讨申报内容及类别,落实团队成员,统一思想。

(3)团队成员会议,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制订计划,完善制度。

第二阶段:团队建设阶段(2023年4月—2025年11月)

(1)根据成员的个性和意向定制培训内容,开展深入全面的学习。

(2)邀请上级教科研部门专家前来讲课,组织团队成员外出考察学习或线上学习。

(3)团队内部定期开展系列研讨和学习活动,积极倡导团队成员开展合作研究、自主研究和开放研究。

第三阶段:团队服务辐射阶段(2024年1月—2025年11月)

(1)围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两大目标,组织调研,找准科研方向,开展团队教科研和特色品牌创建工作。

(2)指导团队学校现有立项课题、实验项目相关研究工作。

(3)发挥团队引领辐射作用,指导促进各校教师的教科研素养成长。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25年12月)

总结团队三年来工作成果和不足之处,开展考核评优工作,为建设成熟的、高质量的成教服务团队打造样本。

2.成果

2.1团队建设

①建立健全各类制度,营造自由、平等、温馨的团队氛围,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成教服务团队,建设成为本区域内的社区教育科研主力军。

②开展常态化学习活动,包括线上学习、读书沙龙、培训讲座、外出考察、主题研讨等,平均每月一次。

③发挥团队引领辐射作用,服务指导团队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带动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成长。

2.2科研成果

①合理开发各校的科研项目(课题)以及联合的项目(课题)。在已立项的基础上,团队的4所成校计划三年内至少立项各类课题、实验项目10项。

②团队每位成员每年至少撰写一篇高质量论文,要求论文发表或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教育协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奖。

③引领并指导团队学校根据本校特色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开展微课等数字化课程研发工作。三年内每校至少更新完善1本校本教材、新开发1本校本教材,并实现有效辐射和共享。

2.3品牌创建

结合区域社区教育现状和特色,积极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围绕促进区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主线,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专家+团队”为引领,三年内团队致力开发乡村振兴共富精品培训项目8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