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慈溪市横河镇成校丨横河农民学堂:农民的“共富”学堂

2024-11-01

2022年1月16日,浙江教育频道专题报道横河成校学校服务“三农”的成功做法;2022年4月13日,学习强国(国家总台)以《慈溪市横河成校助力乡村振兴出实招》为标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特色办学的社会影响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系列获得社会肯定的成绩取得,还得从三年半前一个办学创新举措说起——

2019年9月,为切实满足农民学员的真实学习需求,提升成人学校的培训效率,学校与镇农办合作、与村委社区对接,通过共享党员服务中心等资源,成立了“1+N”农民学堂。这里的“1+N”,具有4个涵义:一是指“1”个办学主体——横河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N”个协作办学主体——镇农办和各行政村委;二是指“1”个主校区——成人学校总部,“N”个分校区和教学点,采用“一校多点”施教架构;三是指“1”个主修课程群——农业技术职业技能教学,“N”个包括文化素养、休闲娱乐、公民德育等的课程系列;四是指培训的对象是以“1”个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以兼职农民、业余农民及对“三农”有特别情怀的市民等“N”个群体为次体,开展教学培训活动,以实现助力农民“既鼓口袋、又富脑袋”的办学目标。把“农民学堂”办成让农民能真正致富的“共富”学堂。

农民学校开办三年多来,学校全面落实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秉承教学培训助力农民“共富”的初心,积极探索培育新时代“爱农、懂农、富农”新农民的培训策略,梳理了“富农”必先“懂农”,“懂农”先要“爱农”的成长逻辑,相应地建构了“爱农”“懂农”“富农”的课程系列。通过教学培训,让学员先能“爱农”——培育爱农情怀、乡村情结、以农为业的农民,让他们更好地留在农村创业;也能“懂农”——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让他们更好地从事现代农业;最后实现“富农”目标——培育有职业化素养、专业化能力、事业化情怀的农民,让他们更好地追求自富与共富。农民学堂首先重点开展“梅农、橘农、稻农”三个职业农民群体培训的先行先试,提升了他们对农村的新认知、农业的新作为、农民的新生活,实现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人群的核心转变。

截至目前,该项目培训了近千名农创高手,受训农民近万人次,成功助建宁波市级示范农场1家、慈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家、特色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点2家,完成冷链项目9个。受训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0%以上,全镇杨梅栽培面积超4万亩,产量达2.1万吨,产值超2.2亿元,线上销售超41万单,同比增长28%,占全市近一半。获得了专家肯定、社会关注、学员欢迎、同行考察。

一、指导思想高屋建瓴,领导重视因地制宜

图片14.png

1.导向正确

农民学堂的建立与发展,始终是以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及以来党和国家颁发的相关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发展文件精神为天职,特别是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等为办学指针,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己任,指导思想正确,办学目标具体明确。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内涵发展,营造“真善美”的终身学习环境;努力打造横河特色产业基地,培育打造品牌,培养经营人群,促进区域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农民经济富裕。坚持以“立德树人”“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优化学习资源配置,深化学习品牌建设,持续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终身学习服务,增进农民精神富裕。

2.领导重视

横河镇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学堂建设,支持终身学习品牌创建。一是帮助夯实农民学堂主校区建设,增强学堂服务实力。拨专项经费新建同时能容纳80人以上培训的多功能报告厅,还有满足教学需求的电脑50台,图书资料6000余册,配有电子阅览室,便于农民网上学习。二是指令镇农办帮助成校加强“一校多点”的办学组织建设,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协同成校对接各行政村委,搭建“1+N”办学组织网络,帮助成校建校布点,建立起真正属于农民的“农民学堂”、农民家门口的“农民学堂”。三是镇农办牵线搭桥,一手牵着农民学堂、一手拉着农业基地和专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起了学有可训、做能示范、产可联营的实训实践农业示范基地4个等,极大解决了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另外,镇农办还与成人学校开展实质性的办学管理组织,由农办主任兼任农民学堂名誉校长,村委和基地代表参与学堂管理,形成了一整套较为高效的“校地合作”机制。并且,“农民学堂”也由镇政府正式授牌,成为成人学校的“校中校”,终身学习品牌建设获得高度重视。

二、制度保障完善明确,经费投入足额到位

1.工作制度

农民学堂建立了各种长效机制,包括《横河农民学堂合作办学的决定》《建立横河农民学堂教学基地的通知》《横河农民学堂培训管理办法》《横河农民学堂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基本做到了基地办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建立了“教师师德规范”和“师德师风提升工作制度”确保“立德树人”高质量落实。

农民学堂遵循“以人为本,共富至上”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职业培训、素养提升、爱乡爱农”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横河镇政府的“三农”工作重心,坚持学校教学培训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强调农民的素质培训与农民的创收能力提升相结合、农民创新创业培训与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相结合。在资源利用方面,聘用成校教师与乡贤能人相结合,借助社会力量探索校企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产品销售、提供技术服务等众多领域创新工作举措,为农民学堂特色办学走出一条“需要在农业、资源在农村、服务为农民”新路,让成人教育与乡村振兴紧紧结合,实现了“双向契合、双向互补、双向赋能”的良好局面。

经过3年多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以农民学堂(成校总部)为核心,24个农民学堂村级分校为基础的办学架构。并横向联合了慈溪农特中心、多家农业加工企业,建立了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工作制度完善的办学制度。改变了农民建立前开展农民培训时学员“招不来”、成校“下不去”、教学工作“长不了”、培训成果“用不好”等局面,探索出构建新时代乡镇成人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率。

2.经费保障

为确保农民学堂正常运转,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一是向镇政府争取专项资金补助,并列入正常性财政开支;二是向农业企业等单位争取资助,合作办班,你出钱、我出力,共建共享。三是与慈溪农特中心等合作,从师资聘请、组织发动,后勤保障等,各负其责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慈溪市横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学堂教育、社区教育工作,将成校建设及今后发展列入了横河镇总体规划,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放到了议事日程。近三年共投入资金达130余万元,账目清晰规范。

三、队伍支撑坚强有力,爱岗敬业高效务实

1.管理队伍

农民学堂的管理队伍团结进取、高效务实,13名成校专职教师也是农民学堂管理者,他们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知识丰富,专业、专注、专心,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镇农办相关人员、村委代表、农业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热心教育的兼职管理队伍,解决了许多成校教师都难以解决的办学困难问题,保障了农民学堂招生、教学、实训实践、创业助力等环节的顺畅运行。

2.师资队伍

坚持“土洋结合”“跨区合作”“线上线下混合”等途径,解决师资问题。已组建起了以宁大科院等为代表的高校、农科院“洋专家”,以彭启启等种植大户、茅春苗等网络直播营销网红为代表的“土专家”“e专家”共61名的专业教师队伍,他们都是农业专家、社会能人,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如杨梅专家柴春燕,社会能人茅春苗、邱杰波等,队伍稳定,素质较高;一批由优秀学员转化为项目建设的志愿者,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助力农民学堂,开展各项学习活动。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以身说法,吸引了更多村民,更多单位主动参与到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建设新农村的行列中来。

四、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学习服务同频共振

1.规范学堂运行

农民学堂是横河成校专门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教育基地,实践运行已近四年之久。学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构架,成立了由文卫镇长任组长,成人学校负责人、横河农办主任、各村农业村主任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已搭建了三个规范办学的运行平台:一是校镇合作的学堂管理平台;二是校企合作的技术指导实践平台;三是校村合作的教学支持平台。三个平台既独立又联合,每年年初做工作谋划,厘清当年工作思路,明确培训工作目标,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图片15.png 

2.突出服务重点

2013年以来,针对“三农”培养目标,学校通过探索推行校社联动、产教互动、项目驱动的“三动”办学模式,强化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吻合、教学形式与学习心理耦合、教学目标与学员期望契合的“三合”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正式设立农民学堂,一方面传承了过往培训中的良好做法,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农民学堂的办学途径,拓展培训空间,以村居礼堂、田间讲堂、手机课堂等“三堂”教学阵地,极大地提升“梅农、橘农、稻农”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培训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具体做法:

一是“沉下去”——深入调研、找准需求、分类施策,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

建立成校教师联村制度,以村为主,深入对传统农业分散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区域的农民开展摸底调查,围绕农民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愿望,收集培训信息“真需求”,建立分类、分层、分产业培训对象数据库。这是项目推进的前提,解决了以往农民培训中“教学内容供需不对接”的问题。

二是“建起来”——创新机制、优化基础、整合资源,提高农民培训的保障性

图片16.png

“建起来”就是建培训组织网络(“一主多点”农民学堂)、建教学实训基地(产业分类基地)、建多元模式课程(纸质课程、数字课程、展示课程)、建教学辅导师资(农业专家、种养能手、网红达人)多达65位、建学习共同体(产业学习圈、网络公众平台、手机课堂)等。这是项目实施的基础,解决了以往农民培训中“培训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三是“合进去”——多式并举、跟踪服务、定向扶持,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

“合进去”就是,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育模式,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为两条主线,在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生产实践、跟踪服务。坚持“五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周期性与阶段性培训相结合、本地与异地培训相结合。这是优化教学培训的五大法宝,解决了以往农民培训中“教育形式供需不吻合”的问题。

四是“活起来”——规范管理、强化考核、鼓励交流,提高农民培训的发展性

“活起来”主要是指教学评价方式活起来。对于高素质农民培训,主要以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情况、知识技能水平、生产经营技能和生产经营效益等为参考要素,开展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训考核;既有成果考核,又有潜力考核。对于评优评先,不仅注重学习成绩,还注重职业素养、创业实践、产业融合、致富业绩、团队合作等。使奖励机制全面活了起来,解决了以往农民培训中“荣誉评介供需不同步”的问题。

通过上述作为,提升了农民学堂服务农民“共富”的能力,使农民学堂基本达到了立足“三服务”、统筹“三协同”、推进“三融合”办学水平。“三服务”: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努力把农民学堂办成农民兄弟满意、基层政府满意、党和国家满意的成人教育。统筹“三协同”,就是统筹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三结合”,就是推进构建职业培训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产业发展需要与教学服务供给相结合、新兴科学技术推广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的现代农民教育体系。

3.注重科研引领

围绕农民学堂教育实践,加强理论研究。成立高级别专家组织,承担农民教育政策咨询、标准研制、项目论证等工作。申报研究规划课题,引导总结地方经验模式、形成理论创新,形成创新成果,释放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效应。为成人学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交出了“横河答卷”,获宁波市服务乡村振兴创新项目B档,《老杨梅更新换代的培训与推广》获宁波市一等奖,还被编入高等教育出版社《我们在拓展中——成教优秀项目集》;《横河镇杨梅产业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和《育特色产业创美丽乡村的建设调研——以横河杨梅产业为例》获宁波市二等奖;《“果真香”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项目号2019118)获宁波三等奖,2020年6月《助力乡村振兴:农村成人教育的举措与作为——成校参与打造慈溪市“果真香”休闲的实践研究》获得了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横河杨梅的培育与推广》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镇成校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践探索》获宁波市一等奖;《发展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以慈溪市春望红美人柑橘特色休闲园为例》《横河成校参与打造慈溪市休闲农业的实践探索——提炼“果真香”休闲农业模式》获宁波二等奖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高素质农民的教育培训,学校联合宁波农科院的教授、成教专家、镇农办领导、种植大户共同编写了“横河栽培技术规程”,运用教材,实施精准培训。如在监管生产上,统一配送农药,采用物理防控,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严格把关,使用生物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使得农业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让横河三大农业在品质上真正实现绿色安全,让市民吃得安心、送得放心。

科研引领教育改革实践,农民学堂本身就是教育改革研究的产物,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成人学校办学的既有模式,一是教育功能定位由“务业”转向了“人本”,二是教学重心由“教育”转向了“助学”,三是教育发展路径由“自主”转向了“协同”,四是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了“多元”。

4.强化舆论宣传

重视农民学堂宣传推广,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向社会宣传农民学堂的进展和成效,2017年“生态杨梅”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2019年及2021年度评为宁波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吸引了学习强国、浙江频道等媒体争相报道,给予高度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品牌项目实施后,农民学堂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区外成校、政府带队产业界人士多次来校考察学习,近二年先后接待的团队有18个,涉及多个省、市。在宣传横河农业的同时,使横河也闻名省内外,优化了横河的投资环境。

五、农民学堂成效显著,模式机制行之有效

1.品牌效益显著

横河农民学堂始终把服务横河三大农业产业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作为终身学习的品牌来打造,通过培育“爱农业、爱农村、有思想、有梦想”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创新型、合作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起参与学习共同体建设,来推动横河“全民学习、全程学习、全面学习”,建设学习型横河。这些高素质农民的培养,这些学习共同体的打造促进了全民终身学习,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精神富了起来。截至2022年底,该项目培养了近千名农创高手,受训近万人次,已成功助建了宁波市级示范农场1家,慈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家,特色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点2家,完成冷链项目9个。受训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0%以上,全镇杨梅栽培面积超4万亩,产量达2.1万吨,产值超2.2亿元,线上销售超41万单,同比增长28%,占全市近一半。获得了专家肯定、社会关注、学员欢迎、同行考察,并吸引学习强国、浙江电视台等媒体争相报道,产生了重大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训助推农民致富》被列为2022年度宁波市成人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创新项目;《“爱农•懂农•富农”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践探索》成果拟获得2022年度宁波市教学突出成果一等奖。

图片18.png

2.品牌模式初现

农民学堂“1+N”办学模式,“校地合作”管理机制,三服务、三协同、三结合的“三三制”办学定位,都是横河农民学堂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适合项目实际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镇农办统筹部署,农民学堂(成校总部)为核心,24个农民学堂(村级分校)为基础实施体系,上下互动型终身学习管理运行模式,构建了“乡镇、学校、社区”三级共建纵向学习网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性。

六、品牌建设的后续规划

一是强化“一体两翼”建设。做强“一体”——农民学堂总部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学堂关键办学能力,聘请专家团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遴选一批在线精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做大做强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做大“两翼”——以分校基地为代表的产教协作体,探索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学合作的办学思路;行业合作社成员为主体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强化学院主导作用、拓展学员自愿组合渠道,提升学习组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优化办学合作机制,建设三大目标:先是点上有突破,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再是线上有提升,围绕办学能力的关键条线,树立标杆、打造品牌、总结经验、评比先进。后是面上有落实,加强镇、校、村的三级领导,实现“全域”内的农民学堂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四治”目标,由教育转向学习。

三是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总结地方经验模式,形成理论创新,凝练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