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北甬江街道社教丨编程魔法师工作室

2024-11-04

图片20.png

一、领衔人专业特长与优势分析

1.领衔人专业特长

王少华老师,硕士,中级职称,就职于宁波开放大学,宁波市终身教育讲师团成员,长期从事少儿编程教育和老年人教育,是宁波开放大学名师工作室“编程魔法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曾担任过第十二届蓝桥杯青少年组宁波赛区总裁判,担负2019年全国创意编程大赛初赛评委,2019年浙江省创意编程大赛初赛评委,现担负宁波计算机学会信息素养专委会秘书长。

2.科研成果

先后发表的论文有《社区教育视域下少儿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研究》《服务学习理念在大学生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与反思》《城市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等;开展过的课题研究有《社区教育中少儿编程教材建设》《融入社区治理的社区教育项目个案研究》《基于宁波地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儿童编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出版过专著《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少儿编程教育》等。

3.社会影响力

王少华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全民数字化技能提升。获多次省市媒体的报道,比如2018年,将垃圾分类科普知识与少儿编程相结合,并制作了一款小游戏,获得新华网、宁波日报等媒体报道;2019年,团队与宁波老年大学合作,在省内首次开设《老年人趣味编程》,被宁波市老年报报道。因其长期少儿编程公益活动,个人获宁波市2020年科技追梦人称号;2018年度江北好人。

图片21.png

二、工作室建设目标

1.建设背景

今天的儿童已经是数字原住民,网络和数字媒体已然成为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另一个层面,儿童在网络世界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诸如不良上网行为和习惯、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等问题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在儿童网络和数字媒体使用习惯的塑造上,父母发挥着核心作用。但前提是父母需要成为合格的数字父母。然而现实是,很多父母缺乏对其未成年子女进行数字教养的意识。

“网瘾”“游戏成瘾”“网络霸凌”。面对威胁下一代的新问题,本工作室根据脑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提出“预防胜于治疗,限制不如替代”的理念,那么,我们将采用什么的方式来践行这个理论呢?

2.建设目标

为此,本工作室确立以下三个建设目标

2.1让更多的年轻父母了解数字时代的养育技巧。已经成为父母的我们,在自己的童年中从未经历过数字化生活,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没有太多的电子设备,同时我们的父母也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使用电子设备,因此在管理孩子使用电子设备上,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为此,本工作室将通过线上自媒体和线下讲座的形式,向年轻的父母宣讲数字时代的养育技巧,做终身学习的家长。

2.2提升青少年的数字素养。“堵不如疏”,我们没有办法将孩子从这个数字设备包围的世界隔离开,那么我们努力提升孩子们的数字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以少儿编程课程为载体,通过制作游戏、动画作品,来提升青少年的数字化表达能力;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来增强孩子的现实社交能力等等。

2.3提供高质量陪伴的机会。父母和孩子建立健康、真实、美好的亲密关系,是孩子战胜各类挑战的关键。为此,本工作室以少儿编程为载体,强调在家庭或类似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探索用编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各自的心得和收获,度过有质量的亲子时光。

2.4服务于民工子弟学校。受限于家庭条件和教育资源,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更需要引导,如何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本工作室本着“教育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公益理念,服务于民工子弟学校的课后托管,主要是提供少儿编程课程与教学。

三、工作室建设内容与活动安排

1.工作室建设内容

1.1数字时代的养育技巧的科普

一是建立线上科普“基地”,以微信公众号“师享空间”为载体,每周发布一至二篇“育儿育己”的文章,目前发布的原创文章和视频有60多篇。

二是以宁波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为依托,开展家庭教育的普及与宣传,目前已经服务了宁波市多所中小学、多个街道社区。

1.2开发以“文化为载体”的编程课程

成为宁波地区知名的以“文化为载体”的少儿编程公益品牌,是本工作室追求的目标。工作室与街道社区、中小学合作,开展项目教学和公益讲座,在教学过程中,开发相应的课程。课程目标以文化传承为目标导向,Scratch编程教育作为技术维度的重要实现载体,强调应用编程知识与技能去创作文化作品,表达文化特征与观点,展示文化内涵与价值。

1.3成员能力的提升

数字时代的养育,是家庭教育中的新兴领域,提升工作室领衔人、骨干教师在少儿编程领域和家庭教育领域中知名度,打造全面型的双师型带头人;

安排工作室相关成员每年参加一次专业学习机会,提供多种渠道培养与提升;

2.活动安排

2.1节日主题的亲子编程课

给家长与小孩提供高质量陪伴的机会,为此,我们准备了一个月一次的以节日为主题的亲子编程课,一次2个小时。课程安排如下:

微信截图_20241104085709.png

2.2以文化为载体的少儿编程课程开发:我在宁波学编程

传承地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认识自己的文化开始认识世界。工作室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宁波地域文化中,提炼出适合小朋友学习的故事,并将其用Scratch编程语言,将其转化为动画、游戏。

课程目标以文化传承为目标导向,由文化(C)、科学(S)、技术(T)、工程(E)、艺术(A)、数学(M)6个维度组成。其中,Scratch编程教育作为技术维度的重要实现载体,强调应用编程知识与技能去创作文化作品,表达文化特征与观点,展示文化内涵与价值。

课程通过恰当的内容编排,从介绍宁波地域文化开始,到应用宁波地域文化中的素材,利用scratch编程,创造出各种动画或小游戏。从而使宁波地域文化的传承有趣、有成就,这正是工作室建设本课程的意义所在。

2.3课程进校园

图片22.png

本课程内容是弘扬宁波地域文化,在提升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孩子们对宁波的文化认同感,所以非常适合中小学,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目前已经跟宁波市江北第二实验小学、怡江小学(民工子弟学校)洽谈好,将在新学期引入此课程,作为社团课。

四、工作室主要任务、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

1.工作室主要任务

围绕“如何提升父母在数字时代的养育技巧”这个中心任务,借助少儿编程这个工具,分别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三个教育场景来进行探索。

2.研究方向

2.1以文化为载体的少儿编程课程开发;

2.2探索“家庭式少儿编程教育”的途径。

3.研究课题

拟申报课题:《C-STEAM教育理念下融入地域文化的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或《家庭参与少儿编程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市级及以上课题。

五、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目标、个人任务与培养措施

本着“公益创品牌,科研促发展”的理念,对工作室的成员,提出如下发展目标和制作培养措施。

1.工作室团队成员发展目标

1.1工作室的成员,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或公益活动,分享家庭教育或少儿编程的知识,践行“分享知识,传播价值”的公益理念;

1.2工作室的骨干教师每年至少完成一项与少儿编程或家庭教育相关的科研,提升在本领域的科研水平。 

2.个人任务与培养措施

2.1工作室的成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每年制订一份年度计划,包括科研目标、公益讲座内容与数量等;

2.2每年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总结经验、探讨问题和布置工作;

2.3定期举办研讨会,探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4支持工作室成员参加相关比赛与进修,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工作室成员的外出培训。2.5鼓励教师开展特色课程与举办相关讲座。

六、工作室制度建设与分工

1.制度建设

1.1例会制度

每半年(3月与9月初)至少召开一次工作室成员会议,讨论 “工作室”半年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每半年(6月底与12月底)召开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对工作进度及成果,困难要求进行汇总,并联系高校专家一起参与课程的项目改进,提出改进意见,保持创新精神。

1.2项目管理制度

本工作室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项目为单位来组织人员。各成员以项目付诸实践行动,定期开展相应各项工作,详细记录成长历程; 从备课(素材整理,草稿记录)—教案(形成文档)—上课(课后问题整理记录)—改进(教案修改记录)—完善后形成体系(最终教案成型),每个步骤都将形成记录备案,以方便论文编写。

1.3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工作室档案制度,工作室助理负责工作室档案管理;建立与街道、社区、学校的联系人档案与台账制度,明确各单位联系人。

1.4成员成长档案

工作室成员的计划、总结、学习记录、讲座、公开课教学设计、课件、听课、评课记录、论文、视频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每位老师将会有个人培训档案、授课记录表、阅读记录表、论文材料登记表,建立培训记录及比赛奖励制度,获奖或者获得荣誉将会有相应的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开展特色课程与举办相关讲座。

2.分工

工作室领衔人王少华负责工作室工作思路,并且进行相关文案策划及教案规划,牵头进行论文及教材的编撰,联系社会各方力量进行统筹规划。

黄娇菜是工作室的研究顾问,为工作室的“地域文化”与少儿编程相结合的研究提供研究指导。

林志标是工作室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为本工作室家庭教育活动提供研究咨询。

张航波负责制度建设及文档、学员档案的建立,同时兼助教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论文的编写。

李菲菲作为助教,同时负责课程准备、教具采购及外协工作。

七、工作室建设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日常的管理制度。如会议制度、学习研讨制度、研究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 

2.建立完善经费的管理制度。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科学合理列支项目,确保工作室正常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