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方”越剧培训

2019-10-15

2012年学校依托春风讲堂,实施了越剧培训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了培训模式和服务体系,在奉化已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口碑。参加越剧培训的学员把学校戏称为“老地方”。“老地方,老辰光”成了广大学员相约学习的口头禅。

一、项目由来

1.文化繁荣给越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为我们举办越剧培训项目平添底气。

2.越剧艺术在奉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奉化深厚的地域文化。曲艺、戏剧种类众多,越剧、走书、快板、说唱等深受群众喜爱,尤以越剧为最。此外,奉化毗邻越剧之乡嵊州,群众对越剧不仅情有独钟,更是耳熟能详。大多数的老年朋友都能随口哼上几句,唱上几曲,拉上几首。

3.开展越剧培训使积极老龄化的需要。奉化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约占了区人口总数的25%左右,山区乡镇则更甚。今后这一比例还将逐步提高,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群体,老年群体的稳定与否对社会的和谐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越剧艺术爱好者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却苦于缺乏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基于现状,学校经过一系列的走访和调查研究,决定举办越剧培训项目,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推进老年教育的发展。

二、项目建设

(一)重视建设,加强保障

1.设立品牌项目建设联系人。区教育局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建设,专题召开了工作会议,并委派职成教科丁毅斌同志为品牌项目建设的联系人。

2.成立项目专门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社教中心、校务办、财务办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订越剧培训项目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步骤和培训举措。

3.落实项目建设专项经费。学校设有越剧培训项目专项建设经费,保证外聘教师工资,校本教材开发和专项活动开支。

(二) 多管齐下,注重实效

1.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整合区内银泰集团、太平洋购物广场、新民社区、花园社区、迎恩社区等单位的设施和资源,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为越剧培训和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2.遴选师资,优质授课。聘请奉化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洪坚钢为“越剧主胡与越剧伴奏”课指导老师;聘请原奉化越剧团司鼓过益民为“越剧唱腔教学”指导老师,聘请原奉化越剧团著名小生江雪琴为“戏曲形体”指导老师,制订了严格的教学培训计划。

3.开发教材,满足需求。为建设好越剧培训项目,满足广大学员学习需求,培训指导老师、资深学员、有关老师,根据教学和学员需求,先后编印了《越剧主胡与越剧伴奏》、《越剧语音》、《越剧唱腔欣赏》、《戏曲形体表演》、《越剧折子戏》等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老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广大学员主动学习,提高欣赏能力;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与发挥,为越剧培训项目打造成社区教育品牌项目打下了扎实基础。

4.学演结合,注重实效。每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学校都会制定主题,安排一至二个的大型广场演出活动,展示越剧培训的成果。同时,配合每年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大型活动,每个学员都被要求参加,并参与节目的排练和演出。

(三)坚持探索,创新模式

越剧培训项目是新时期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需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去创新。

1.构建“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随着越剧培训项目的深入开展,项目单项培训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体现教学成果,单一的课堂教学也难以满足学员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对越剧项目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以建设学习化社会为目标,以越剧培训项目为载体,构建“三位一体”的三大培训模式,一是教育目标融“学习、娱乐、健康”为一体的培训模式;二是培训课程融“唱腔教学、主胡伴奏、形体表演”为一体的培训模式;三是教学途径融“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演出”三个平台为一体培训模式,探索出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打造了区域特色明显,培训模式独特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

2.创新越剧培训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越剧培训项目特点,既有教学、又有演出,单靠班主任老师管理远远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社教办领导、班委会主持、指导老师配合”的项目培训管理模式,在几年的实践中,教学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成功的模式。

3.开辟培训班与越剧团联姻办学模式

为强化培训效果,提高广大学员演出水平,我们与奉化芳华越剧联姻办学,把我们学校排出的越剧折子戏、经典越剧唱段,通过芳华越剧团的场子送戏到农村、社区、工厂,既提升学员演艺水平,提高培训班声誉,又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力。每年,送戏10余场,3年来共送戏40余场。

三、项目成效

越剧培训项目体现了区域特色,满足了民众需求,深受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欢迎与认同,颇具影响力。

(一)越剧培训已从星星之火燎原奉化大地

奉化电大(社区学院)把“越剧培训”作为品牌项目加以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开办至今,先后有200余人参加越剧主胡培训,1500余人参加了越剧唱腔培训,100人左右参加了戏曲形体培训。

一个培训项目培育了35名越剧骨干和100多名社团志愿者。经过几年的培训,一大批学员脱颖而出,成了学校越剧骨干。她们不仅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演出,活跃于社区、文化礼堂的各个角落,同时指导和带动身边的越剧爱好者,推动了越剧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个培训项目带出了10个演唱团队。越剧培训项目开办至今,已在锦屏、岳林两街道成立了10个越剧演唱团队,活跃在奉化的公共文化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先进文化。这些团队又在各自社区、农村举办越剧沙龙组织更多的人参与学习。只要天气晴好,每天早晨,中山公园就有6个团队在活动,吹拉弹唱不亦乐乎。每天下午岳林文化广场有5个演唱团队自娱自乐,也有不少群众参与其中。社区课堂、文化礼堂、亭台楼阁都有学员在拉琴唱戏,整个奉化沉浸在越剧的海洋里。

一个培训项目推动了10所成校相继办班。由于越剧培训顺天意、合民心、很接地气。目前,我区莼湖、溪口、尚田、西坞、锦屏、岳林等10个镇(街道)相继开办越剧培训班14个,有600余人参与学习。更为可喜的是越剧培训还走进小学,从娃娃学起,在兴趣教班中独领风骚。

(二)越剧培训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

越剧培训每学期都要确定一个宣传主题,排出一至二台戏,向学校社会汇报教学成果。

培训班还联姻奉化芳华越剧团,先后排出越剧折子戏,经典表演唱《打金枝》、《十八相送》、《楼台会》、《拷寇》、《山河恋送信》、《寄闺》、《江姐·一生战斗为革命》、《杨开慧·丹心永远向太阳》等10余出,三年间送戏去农村、社区、企业达40余场。较好地宣传了中华优秀文化,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三)越剧培训创新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越剧培训是学校“打造公益品牌、践行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体现区域特色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的优秀品牌项目。

创建了以“社教办领导、班委会主持、指导老师配合”的越剧培训管理模式,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最有活力,最具特色,最是成功的管理模式,摆正了三者之间的功能定位,突出了班委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建立了“选取曲目→分散学习→组织排练→合成演出”运行机制,使整个培训班有序开展,规范操作,突出成果,合理评价,使越剧培训充满生气,经久不衰。

(四)越剧培训丰富了校园文化

越剧培训通过教学成果的展示,进一步唤醒了市民的学习意识,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展示了学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提升了终身教育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成果的展示,彰显了广大师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高度责任,忠诚职业的优秀品格,丰富了学校“奋发向上,敢于作为”的文化内涵。

(五)越剧培训推进了课题研究

越剧培训在重视实践建设中,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办好越剧培训,活跃社区老年教育》论文发表在《新农村》杂志上;《县域老年教育“何以发展”》的调研报告获2018年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