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社区矫正

2019-10-15

蛟川成校地处蛟川街道东信路257号,2013年获浙江省标准化成校、宁波市优秀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2015年获宁波市高标准成校;2016年获浙江省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全国优秀农村学习型部门;2018年获宁波市特色示范成人学校。曾连续5年获镇海区职业技能培训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阳光增能,助残扶弱社区教育项目是学校2013年在区残联、街道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推出的《阳光增能,助残扶弱》教育培训项目。

2014年,社区教育实验项目《面向残障人士开展“学、训、产”教育活动的实验》在市立项,2015年顺利结题;2015年,《“阳光增能”,助力边缘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实践项目》实验项目区重点立项,结题;2015年,《“阳光增能”社区教育助残扶弱的实践研究》被列为中成协“十二五”成人教育重点规划课题,2017年获第十一届全国成人继续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6年,《教学相长、产训互动—镇海蛟川残疾人教育培训》获浙江省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品牌。

一、项目实施背景

(一)政府加大了对社会弱势群体扶持关怀力度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多处论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究其实质就是保障和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制度关怀。弱势群体是权利缺失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应该被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防止弱势群体扩大化、积弱化、复杂化的趋势,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让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权利、机会和社会福利,更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之一。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的多项扶贫助困政策和不断加大的扶持力度,更是为社区开展“共享阳光”关爱特困弱势群体的教育实践奠定了制度保障。

(二)社会集聚了对特困弱势群体的教育实践能量

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大众将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视为评价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公众不仅关注单一事件,还在国家的引导下,围绕学界各领域的关注焦点及其具体内容,以维护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并尽最大可能推进相关法治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物资救援和心理援助建设等。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壮大和完善,也为“共享阳光”关爱特困弱势群体的教育实践集聚了巨大的社会能量。

(三)社区暴露了弱势群体困境与因应服务间的矛盾

宁波市蛟川街道银凤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下辖的金丰阳光小区是镇海区最大的综合性保障用房聚集区之一,共由1268户经济适用房、解困房、限价房、人才房和商品房组成,自2008年投入使用以来,入住率已超过90%,其中超过半数的居民属于社会低收入者群体。由于保障房的特殊性,社区多元混居现象突出,其中聚集有大量的残疾、精神病患者、患病家庭、困难户、孤寡老人及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

据统计,仅肢体残疾人士就有50余名,精神病患者20余名。同时,由于户籍和居住地分离,属地管辖的社区难以第一时间掌握特困弱势群体的相关资料。而在走访中,居民出于保护隐私和心理顾虑,不愿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容易形成信息蔽塞和服务缺失,进而影响基层民生,损害公平正义,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弱势群体的自我封闭性,容易将自身禁锢在社会阴暗处,难以享受到经济、文化建设带来的“阳光成果”。基于此,开展弱势群体社区教育探索,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实施目标

以成人教育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国内有关弱势群体特殊教育的成功实践经验总结为参照,以宁波市蛟川街道银凤社区为个案,项目组在系统调查摸底,掌握残疾人群的帮扶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弱势群体的社区教育行动研究,建立“政、社、校”联动机制及多方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减心理压力增阳光心态、减生理压力增肢体康复、减就业压力增谋生能力”的三减三增社区弱势群体社区教育策略。

三、项目实施方略

(一)调查摸底,掌握残疾人群的帮扶需求

1.仔细斟酌确定调查内容。通过对社区内残疾人群的走访,确定了残疾人社区教育支持需求的内容,分别为:物质支持的需求、知识技能支持的需求和情感支持的需求。物质支持需求包括教育场所、教育资金、康复辅具等;知识技能支持需求包括生活自理技能、就业职业技能和休闲娱乐技能等;情感支持需求包括组建家庭、参与活动和获得关注等。

2.分析数据掌握需求动机。残疾人对社区教育支持需求具有明显的内部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学习知识以掌握一技之长。如视力残疾者小王说,“希望能给我提供免费的按摩技能培训,以使我能自食其力。”第二种是积极融入社会。残疾人监护人也需要工作养家,对残疾人不可能24小时照顾,因此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积极融入社会尤为重要。第三种是为了丰富个人的日常生活。残疾人通过社区教育支持来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丰富日常生活、获取社交朋友等,来体现他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把握支持帮扶的特点。一是公益性,因为残疾人的身心缺陷影响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劳动能力,所以其本身收入有限,大多靠“低保”生活。因此,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支持应完全是免费的,不需要他们承担经济支出。二是现实性,社区教育提供的支持需求应能适应他们身体情况,避免提供的支持与他们身体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产生。三是功利性,残疾人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环境,因此,社区教育支持需求出现功利性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面临着许多生活窘境和困难境遇,才试图通过社区教育支持服务来促进利益最大化,其最终目的是改变自身的生活现状。

(二)多方联动,构建残疾人群的帮扶机制

1.建立“政、社、校”联动机制。成立了残联、成校和银凤社区“阳光增能”残疾人帮扶小组,整合了社区周边的蛟川医院、云龙福利院、健康俱乐部等资源,组建了以社区党员为核心、成校教师为骨干、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帮扶团队,建立“一帮一”、“一帮多”及“多帮一”制度,明确帮扶对象,签订帮扶目标责任书,落实帮扶责任。

2.建立多方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采用残联补一点、成校出一点、社区拿一点和企业捐一点的办法,成立了银凤社区“阳光增能”残疾人帮扶基金。基金由社区专人负责管理,根据针对残疾人的教育培训项目和社区开展的心理咨询等项目,合理制定年度经费预算,并报残联备案。

3.建立帮扶项目储备库。社区70余名的残疾人,由于致残程度不同,残障种类各异等多种原因,对社区教育的支持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此,帮扶小组采用残联牵头、成校攻关、社区配合的方式开发了有针对性的帮扶项目,并建立了储备库。

(三)多措并举,探索残疾人群的帮扶方法

1.减心理压力增阳光心态

(1)成立“陆阿姨舒心聊吧”

陆阿姨是银凤社区居民,她的儿子患有精神残疾。她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更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救治。社区就以此为基础,劝导陆阿姨组建了“陆阿姨舒心聊吧”团队,劝导残疾人家庭成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并定期举办“共享阳光”交流会。通过分享自己作为精神病患者的母亲多年来的生活经历,真挚诚恳的心灵交流,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激发他们共同学习进步、坚强面对生活的自信心。陆阿姨还主动带领聊吧里的热心志愿者定期组织残疾人做健身操,前往福利院给残疾老人送上文艺表演等,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给特殊群体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心灵港湾。在陆阿姨的带领下,现在许多家长不再郁郁寡欢,愿意走出家门,参与集体活动,积极融入了社会。

(2)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讲座

成人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设了“银凤社区乐学课堂”,邀请专业老师定期为残疾人、精神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各项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满足他们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被重视的情感需要,从而消除心理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依托蛟川医院、云龙福利院,成立银凤社区健康心理咨询服务站,针对社区残疾人抑郁、自闭、孤独、强迫、社交恐惧、躁狂等心理症状,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扶残疾人走出心理危机,成就健康、阳光、和谐的心态。

(3)组建残疾人联谊交友会

社区为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解决部分残疾人的婚姻问题,举行了“残疾人联谊交友会”,为残疾人单身男女朋友们搭建一个情感交流、自我展示的交友平台,让更多残疾朋友走出家门、打开心扉。使社区残疾人彻底摆脱心理雾霾,敢于表现自己,更好地融入社区大家庭,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自我的社区归属感、幸福感。

2.减生理压力增肢体康复

自我封闭性是阻碍社会边缘群体融入社会的关键因素,缺乏融入社会的信心又使他们失去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第一,康复义诊。“阳光增能”帮扶小组整合社区周边的蛟川卫生院、居家养老中心健康俱乐部、云龙福利院等一切可利用的康复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科学的康复训练。专业人员的加入和专业的康复器材的使用帮助他们修复或补偿肌体缺损功能,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看护培训。为提升弱势群体家属护理培训等技能,我们邀请专业老师系统性地为残疾人、精神病、重病患者家属开展护理知识培训,普及预防复发、督促服药、康复陪护、按摩疏导、精神鼓励等专业知识。

第三,信心重塑。成人学校专门开设了挖掘及重新认识自身潜能的课程,以提升残疾人的自我感觉和个人形象,提高他们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以解决他们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3.减就业压力增谋生能力

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帮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不可扶持的贫困户,靠“输血”维持生活;另一类是可扶持的贫困户,他们只是暂时的困难,通过帮扶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对这类贫困户要由侧重于“输血” 的被动保障向侧重于“造血” 的积极救助过渡。

(1)开展工疗、扶持一体化的公益式就业

对一些有条件能从事劳动的残疾人家庭,学校和社区想方设法进行就业上的帮助。以“巧手绣艺坊”为服务基地,探索以工疗、娱乐为一体的康复模式,为智障、肢残人士提供辅助性就业。依托周边企业资源,以银凤社区手工就业基地为平台,集中学习玩具、文具、工艺品等零件组装工艺,以帮助边缘弱势群体实现灵活就业。社区还推出了小区绿化养护、道路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为轻度残疾人提供就业保障。

(2)开展实用性、见效快的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青壮年残疾弱势群体,开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长线”型职业技能培训,如:面点、糕点、电脑、育婴、网上开店等。这样就使他们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上岗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中年残疾弱势群体,开展一些易学易会易于操作的“短平快”型的实用技能培训,如护理员、理货员、保安员、服务员、物业管理、保洁绿化、家政服务等。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在短期内即可学习一门实用技能,并获得相应的上岗证书,就地推荐实现就业。

(3)开展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创业技能培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潮在全国的蔚然成风,帮扶残疾人创业已成为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其创业梦想的有效抓手。

为此,对于一些整体文化素质比较高,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成人学校联合辖区劳动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创业技能教育。具体的培训流程共有三个环节,即培训、引导、扶持。

首先,培训环节。邀请专家对残疾人进行创业知识培训,如:创业意识、创业计划、使其了解创业的步骤,直到完成创业的计划书。通过创业知识的培训使残疾人掌握与创业有关的基本知识和运作流程。其次,引导环节。帮助残疾人正确选择创业投资项目,提高创办企业的成功率。同时,社区为这些学员提供免费场地,帮助他们开店,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再次,扶持环节。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帮助解决贷款等资金扶持,使大多数残疾人结业后能独立创业。通过创业培训,使残疾人了解、掌握国家的有关经济法规,学习工商、税务、金融、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其选准经营方向,减少盲目性,提高品位、不断创新,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实现自我就业,进而推动辖区残疾人弱势群体再就业工作的进程。

四、项目实施成效

1.“三位一体”合力帮扶机制成效明显

残联、成校、社区合力帮扶机制建立以来,除了每年两次的联席会议,还整合了社区周边十二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帮扶中来。近年来,残联、成校、社区联合这十二家企事业单位共为社区残疾人提供了378人次的康复训练,组织了4场次的大型康复知识普及活动,开设专题讲座8次,举办募捐活动3次,捐款5.63万元,为帮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社区残疾人帮扶覆盖面达到86%,有24人自主就业或在社区推荐的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了3位残疾人的婚姻问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三减三增”分层帮扶方法精准有效

“三减三增”分层帮扶法通过精准帮扶,涌现出了“陆阿姨舒心聊吧”、“巧手绣艺坊”、“社区公益岗”等帮扶品牌。特别是“陆阿姨舒心聊吧”,新浪网以“延伸服务触角,恒常敬老助残”为题进行了报道。三年来,“陆阿姨舒心聊吧”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心理咨询276人次,帮助34位残疾人及其监护人走出心理阴影,动员近500人次参与社区活动,获得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肯定。

社区积极参加区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招聘会,联合成人学校和社区周边企业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成校教师主动走进企业,讲解残疾人安置就业政策,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渠道安置16名残疾人就业。帮扶基金为符合自主创业的3名残疾人发放了5000元的自主创业扶持金。“巧手绣艺坊”、“社区公益岗”在帮助残疾人获得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成人学校积极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重点实施残疾人“订单式”、“扶持型”的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341人次。学校的残疾人教育培训项目因此获2015年度宁波市成人(社区)教育特色培训项目二等奖。

3.“全员全程”爱心帮扶氛围已经形成

通过打造“蛟川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陆阿姨舒心聊吧、蛟川心理咨询服务站、健康俱乐部、巧手秀艺坊、贤林书画社、融美爱园、乐学课堂、残疾人联谊交友会”等残疾人帮扶平台,逐渐形成了“政府、社区、成校、企事业单位”四方联动,“社区党员、成校教师、社区志愿者”全员参与的爱心帮扶文化氛围。社区残疾人弱势群体生活幸福,社区更加和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