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的“梦工厂”——宁海县力洋成校服装缝纫实训基地见闻

2013-05-02 来源:宁海教育局

留守妇女的“梦工厂”

——宁海县力洋成校服装缝纫实训基地见闻

 
浙江教育报  郑超逸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几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响汇聚成了一首声势宏大的交响乐。在宁海县力洋成校的服装缝纫实训基地里,装袖、拼缝、锁边、做领……这些平常只能在大型服装加工厂内看到的复杂工艺,由一双双巧手展现在我们面前。素手翻飞,针起针落,短短几秒内,一只衣袖已严丝合缝地拼接完成。
        前不久,记者走进了这个位于宁海县力洋镇的“留守妇女梦工厂”,在此起彼伏的机械声中感受成人教育带给妇女们的丰收与喜悦。
   
我们就业了
      “今天下午约有40名妇女在基地里培训,她们并非每天都来,但是只要得空就一定会到实训室里练手艺。我们这里没有对训练时间做硬性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农村妇女要带孩子、做家务,只有干完自家分内的活儿后才有时间来基地培训。”负责日常事务管理的教师应海平如是说。曾任宁波一大型服装公司管理厂长的她认为这种“弹性制培训”对于当地妇女来说是再好不过了,以往一有闲暇,妇女们会选择串门、打麻将消磨时间,现在大家都坐到缝纫机前,练手艺、赚钱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力洋成校将企业订单引进学校,妇女学员的训练道具即是企业的服装半成品。通过完成各类复杂的加工任务,学员的手艺日益精湛,同时也得到了企业发给的加工费。
       家住力洋镇上的妇女鲍静莲正在给裤兜压线,只见她熟练地将两片布料重合,在缝纫机下“画”出完美的弧度,一个裤兜基本成型。干脆利落的动作不因记者的提问而有丝毫停滞,在短短的几句交谈里她已完成了几十个裤兜的压线工作。据了解,鲍静莲来成校学手艺也有小半年了,现在操作各类繁复的制衣工序已不在话下。“压线最重要的就是线条流畅不能起皱,这是这道工序的注意点。”提及各道工序的要点时,她侃侃而谈丝毫不见此前的羞涩木讷。现在的她也算得上是缝纫场里的一把好手。
       来自胡陈乡的胡婉央在为裙子锁边,在自己的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后,她从“女学员”摇身一变成为了“小老师”,开始为其他手艺生疏的同伴做“场外指导”。原来,去年6月就来到基地的她在掌握了制衣工序后,为了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还学会了产品验收,一跃从基层跳至管理层。
       与鲍静莲、胡婉央等前辈相比,年轻的叶玉亚显得有些笨拙。“老师,我剪不好缺口,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专授缝纫手艺的教师石林琴给出了建议,她领着这个困惑的学生来到一台切刀机车前,“这台机车有自动剪缺口的功能,正好适合你使用。”叶玉亚在石林琴的指导下逐步熟悉了新机械的使用。原来,叶玉亚来基地仅短短2个月,各项手艺还不甚熟练,因而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之前一直在家带孩子,做姑娘时学的缝纫手艺早忘光了,多亏了老师帮助,现在慢慢学回来了。”
       在这个偌大的培训基地里,妇女们的故事都大同小异。她们有的家在镇上,只要四五分钟的路程即可到基地,稍远的骑电瓶车十多分钟足矣;此前,除了带孩子、做家务,无所事事的她们将打麻将视作唯一的消遣;现在,做缝纫加工收入好,还能补贴家用。从离开丈夫就没有生存能力到现在月收入3000~4000元,她们展现了农村妇女当自强的崭新一面。
   
我们创业了
       现在,“力洋缝纫”的多维度培训仍在积极展开。以农村留守妇女为培训对象,以劳动力的基本素养培训为第一维度,形成整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识;以缝纫职业技能培训为第二维度,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生产实习3个层次的培训逐步提升学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实现留守妇女的充分就业;以经营管理能力辅导为第三维度,选拔优秀学员,开展经纪人培训,引导、鼓励、扶持优秀妇女开设服装加工点。在第一、第二维度已做好做大的前提下,经纪人培训的成果也逐渐显现。
       早在前年就参加了经纪人培训的严霄云家住凤凰山村,此前她一直经营着一个约5人规模的服装加工点。在接受培训后,理论与实践知识俱备的她毅然扩大了加工点的规模。现在作为宁海县十大经纪人之一的她建起了厂房,引进了几十台先进的电子缝纫机,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落留守妇女的就业。“我这里的女工大多都是本村人,她们每天忙完自家的事就会来厂里,勤快点的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呢!赚得多,她们的工作热情就高,我们的交货速度和质量也有了保证。”同是力洋成校培训出的经纪人,家住力洋镇上的俞月素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将加工点办到了此前无人问津的古渡村。听说,该点一经设立就吸引无数村里的妇女前来就业。考虑到有些妇女此前未受过系统的缝纫培训,力洋成校设立了“流动培训教室”,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机动的培训方式,相继将缝纫设备拉到各个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级培训教学点开展培训,实现零距离服务。
       在力洋成校校长王可红看来,过去面向农民工的培训停留在简单的文化类知识方面,常常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农民听课无精打采。“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学历知识教育有天壤之别,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性很强,即能赚到钱的培训就来。”确实,转变了固有观念,加大了实践操作环节的比重,农村妇女的就业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她们撑起半边天的故事也越来越多。李佩艳夫妇就是一个典型。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李佩艳的丈夫被企业裁员在家待岗,正巧受过成校培训的李佩艳接到了一批外贸订单,急于赶工期。李佩艳鼓动失业的丈夫到力洋成人学校参加服装加工培训,之后拉他一起到加工点干活。今年春节前,夫妻俩在加工点埋头苦干了22天,净赚5800元,夫妻俩高兴得笑咧了嘴。年初三加工点一开门,夫妻俩就早早跑去上班了。像李佩艳夫妻俩这样曾赋闲在家,后经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农民,在力洋镇为数不少。
省政协副主席陈加元高度评价了力洋镇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的做法。他认为除了要关注城市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还要推广宁海经验,积极开展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活动,消除“零就业家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