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2013-11-13 来源:江东教育局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宁波市江东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郑超逸

 

    (浙江教育报9月30日头版)多个摄像头自动追踪拍摄教室内讲课的教师和发言的学生,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被真实地记录下来,教师一下课就能拿到当堂课的数字化课堂录像。这是记者近日在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微格教室看到的一幕。该校教师告诉记者,课后一边观看课堂录像,一边评课研讨并进行教学反思,能使教研活动走向深入。

    如今在江东区,微格教室的配备率高达100%,这是该区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举措之一。近十年来,江东区始终坚持“区域层面走均衡发展之路,学校层面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抓手,以办特色化学校为目标,着力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先后获评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等,走出了自己的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上学

    “马校长,我今天刚拿到营业执照,现在所有证件都办全了,我娃能在你们学校念书吗?”在江东朝晖实验学校招生的最后一天,一个浑身沾满面粉的父亲心急火燎地闯进校长马任的办公室。马任一边安慰他,一边仔细核对了证件信息,最后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全都符合条件,您的孩子能够入读我们学校,放心。”

    事实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东区几乎都能享受同城待遇。因为一直以来,让所有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上学是该区教育人始终不懈努力的目标。目前,符合条件的外来娃就读江东区公办学校的比例已高达100%。针对不符合公办学校入学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江东区教育局也予以同样的呵护和关爱。去年,为回应进城务工人员对江东教育的期盼,江东区教育局开办了全区首所非营利性民办公助学校——江东朝晖实验学校,当年计划招收2个班,但由于报名人数太多,便将规模扩大至4个班;今年,原计划招收的4个班扩至6个班,在校生人数达560余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为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该区首推公派教育副校长,帮助民办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依据“四统一”政策,将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管理纳入公办学校管理范畴。

    除了关爱外来娃,残疾儿童作为一群“折翼天使”也并未被遗忘在角落。目前,江东区通过“阳光驿站”集中教学、入户指导等形式,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引进专业特殊教育教师,在江东第二实验小学、东柳小学建成或在建“支持性资源中心”,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资源库,提高“三残儿童”随班就读条件;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困难救助机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切实做到“应助尽助”。

   

    一颗子盘活整盘棋

    要想更好地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要在“人”上下功夫。为此,江东区刚柔并举,一方面从行政层面进行编制核定,促进学校之间教师的均衡配给,另一方面探索实施了“教师柔性流动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全面盘活了江东教师资源。2006年,该区出台《关于加强教师有序流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20%左右的骨干教师及管理干部实施跨校柔性流动;2012年流动时间由1年增至3年。

    “在黄老师的技术指导下,我制作的白板课例获得了省第十六届多媒体软件大奖赛二等奖。从最初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独当一面,黄老师功不可没。”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师沈淑蓉口中的“黄老师”就是该校的支教教师黄吉雁。这位来自区内名校镇安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曾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折冠,并担任过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大赛的评委。

    据了解,外国语实验小学的电子白板于去年暑期到位,万事俱备,只欠一名信息技术专家。而在此前,已在原校执教多年的黄吉雁提交支教申请,希望能将几年来应用白板进行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与更多教师分享。江东区教育局整合双方意愿,最终决定让黄吉雁赴外小解其燃眉之急。

    黄吉雁只是江东区众多参与柔性流动教师中的一员。2006年以来,该区参与柔性流动的教师人数逐年递增,仅2012年,该区就有近130名教师参与流动。是什么促使他们积极投身支教?“江东区区域小,没有城市和农村的地区之分,这令教师们对支教不再望而却步。且现阶段的教师流动已与教师职评工作挂钩,有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自然具备流动积极性。同时,人事关系留在原校,教龄补贴、班主任津贴、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日常管理及学年度考核由任教学校负责等政策免去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江东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副科长童娟芬如是说。

    此外,江东区为加大教师梯队建设,在宁波市首创了名师工作室运作模式,又引进浙派名特优师在江东组建工作站。目前,该区拥有特级教师7名、市名师16名、市名校长7名、市学科骨干36名,形成了一支品行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精特优型师资队伍。

   

    让学校“酿造”自己的味道

    义务教育如何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目标迈进?江东区教育人用实践回答了这一问题,那就是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点亮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酿造”自己的特色和味道,逐步成为品牌学校。

    早在2003年,江东区全面启动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建立导向机制,引导学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初步形成齐抓共管创特色的良好局面。2004年,该区下发《关于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学校结合自主发展规划,提出整体的特色建设目标,建立从“项目特色”到“整体特色”,再到“特色学校”的工作机制。现在,全区已逐步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

    “你猜我们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还未走近黄鹂小学,远远就能看见学校大门上的棋子雕塑,所以答案不言而喻。校园内,精心设计的棋文化雕像,随处可见的大棋盘、棋桌和棋凳等无不透露着浓郁的棋文化氛围。这里的学生人人懂三棋,个个强一棋。记者从黄鹂小学校长、棋文化的引领者章国明处了解到,棋类益智促德,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是在校内打造棋文化的初衷。

    为使棋文化真正成为学校的品牌,除了外部环境的构建,课程设置同样重要。为此,该校开展校本课程、第二课堂、三棋社团3个层次的课程建设。其中校本课程适用于全员教学,第二课堂适用于对棋类有较强兴趣的学生群体,三棋社团对应的是学生中的棋类竞技精英。完善的棋类课程体系有助于每个学生系统地提升棋类知识,进而找到自身的发展道路。

如今,江东区拥有省市级特色学校15所、全国特色学校1所、全国首批科技体育传统校2所、全国书法实验学校3所。李惠利小学的机器人、荷花庄小学的书法、镇安小学的国学等,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品牌,而且已成为江东教育的亮点。

(摘自:http://www.zjjyb.cn/jyb/yaowen/3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