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华:传说中的“家庭资料馆”

2013-03-11 来源:江北终身学习网

    “我是从收集报纸上的毛主席画像开始的。”陈宗华老人一边笑呵呵地跟我们说,一边还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他的收藏室,展示他的那些收藏宝贝儿。在一个不到15平米的房间里,立着两个高高的书架,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放着不同的剪报。这就是传说中的“家庭资料馆”。陈老从一边的书桌里拿出最开始的收集品:厚厚一叠有关毛主席语录和画像的剪报。在这其中,我们看到7个红色塑封的小本子,里面都是小型的剪纸,做得精细保存良好。对此,陈老无不骄傲地说:“大的剪纸不方便随身携带,我还做了小本本。每天都可以拿出来读读看看。”

  今年84岁的陈老住在盐仓社区,从文革时期就开始收集毛主席语录和画像,退休后就一门心思放在“剪报事业”上,醉心于他的宝贝收藏。退休后时间多,陈老家里订了8、9份报纸,每天重复着“一看、再剪、三分类”的工作,大概要花去6个小时,他也乐得开怀,将剪报装订成册,收藏的报纸名目已有60多种了。报纸量大,为了收藏有序,陈老定了一个收藏原则:一绝二行当,三怪四雕五古六老,七藏八史九与,十个小知识。他给我们解释其中的意思,比如说“五古”就是:古桥、古树、古塔、古庙和古宅。而六老则是“幸福老人、奉献老人、开拓老人、悲惨老人、体育老人和百岁老人”等,许多零散的知识一经陈老整理,仿佛长成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摇曳生姿。剪报变得更具可读性和保存价值。30多年下来,家中的剪报现已有9、10万余张。

  除了制定收藏的目录,陈老还特别喜欢做专题。针对不同的节日或者新闻大事,他通过收集不同的报纸来记录历史,纪念历史。如“非典口罩秀”、“人类地震史”等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专题剪报。老人从各种报纸收集起来的口罩图片组成的“非典口罩秀”,不仅是对那个时期特殊的纪念,更是一份宝贵的资料。不光如此,老人特别钟情“节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传统还是新式,几乎每个节日的报道都被他收入囊中,共计600多份,真可谓是“报小乾坤大,纸薄纳古今”。

  说到收藏的辛苦,陈老却不以为然:“年纪大了,就要有爱好。我看着这些报纸都会开心,哪里还有什么麻烦辛苦。”为了收集到不同的报纸,除了每年花五、六百块钱订阅报纸,陈老也走遍宁波的报亭、书店去收集一些“遗珠”。在收集全国31个省委机关报的报头时,陈老采取写信的方式购买当地报纸。现在老人已收集到各类报头近千个品种,包括各类省委机、省会报、县市区报、专业报、晚报、都市报……其中仅老年报就有17个品种。老人还特别注意收藏宁波当地的报纸报头。光是《宁波日报》不同时期的报头,陈老就收集了10多种。

  如果说陈老只是关注当下,收藏退休以后的世界变化的新闻,那就错了。通过对剪报的收集和阅读,陈老更加尊重历史,也对从前不了解的历史报纸孜孜以求。他走遍宁波各地图书馆、档案室,对于那些无法收藏的报纸,他就去复印、抄写,将感兴趣的报纸都变成“家庭资料馆”中的“成员”。而我们也看到,一个房间已经远远不够存放,陈老不得不在进门的房间再摆上几个书架和保险箱。各类剪报丰富多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里短;远至清末时的各类古老报头,近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都市报纸……

  我们没有见到陈老的妻子,但是看到家里窗明几净、房间一尘不染,就算是堆满了报纸的房间看上去也是明亮大方。仿佛可以看到陈老的妻子作为贤内助,默默地在支持着陈老。陈老也表示,妻子对于自己的爱好相当支持,两人也会时常分享剪报。就连陈老的儿女也很贴心。出差外地都会带一些当地的报纸回来。

  陈老喜欢分享,更乐于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每当看到报纸上有关收藏报纸的新闻,他都会将新闻剪下来收藏,还通过信件和外地不少有相同爱好的藏友联系,互相交换收藏的剪报件,交流整理归类的心得。街里街坊的人也很喜欢到陈老的家中来,在这个“家庭资料馆”里总能收获到齐全完整的信息和不少素材。而陈老也非常欢迎大家,总是热情地将居民需要的资料大方借阅。他本身也是个活动的图书馆,什么资料在哪里,他都心中有数。举手投足更不像是80多岁的老人。面对喜爱之物,他更像是孩童般乐意跟别人分享。就是这样的日子,陈老过得很知足也很开心。

  陈老有耐心,希望培养下一代的孩子们也能有自己的爱好。信息高速发达的年代,他不会使用电脑,坚持剪报。他说,电脑里新闻多也杂,人云亦云的可能性更强。而报纸上的信息,经过整理和归纳,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依据。“我没什么钱,等我走了,就把这些报纸留给孩子们。”陈老笑得舒坦,话也实在。在他眼里,这些剪纸都是他的宝贝,一颗一颗就像是散落的珍珠,现在被他收集起来,满满的房间里,是多少年的心血,多少年的努力和执着。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便是这份爱好的珍贵。人生得一爱,多么好。

    “我是从收集报纸上的毛主席画像开始的。”陈宗华老人一边笑呵呵地跟我们说,一边还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他的收藏室,展示他的那些收藏宝贝儿。在一个不到15平米的房间里,立着两个高高的书架,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放着不同的剪报。这就是传说中的“家庭资料馆”。陈老从一边的书桌里拿出最开始的收集品:厚厚一叠有关毛主席语录和画像的剪报。在这其中,我们看到7个红色塑封的小本子,里面都是小型的剪纸,做得精细保存良好。对此,陈老无不骄傲地说:“大的剪纸不方便随身携带,我还做了小本本。每天都可以拿出来读读看看。”

  今年84岁的陈老住在盐仓社区,从文革时期就开始收集毛主席语录和画像,退休后就一门心思放在“剪报事业”上,醉心于他的宝贝收藏。退休后时间多,陈老家里订了8、9份报纸,每天重复着“一看、再剪、三分类”的工作,大概要花去6个小时,他也乐得开怀,将剪报装订成册,收藏的报纸名目已有60多种了。报纸量大,为了收藏有序,陈老定了一个收藏原则:一绝二行当,三怪四雕五古六老,七藏八史九与,十个小知识。他给我们解释其中的意思,比如说“五古”就是:古桥、古树、古塔、古庙和古宅。而六老则是“幸福老人、奉献老人、开拓老人、悲惨老人、体育老人和百岁老人”等,许多零散的知识一经陈老整理,仿佛长成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摇曳生姿。剪报变得更具可读性和保存价值。30多年下来,家中的剪报现已有9、10万余张。

  除了制定收藏的目录,陈老还特别喜欢做专题。针对不同的节日或者新闻大事,他通过收集不同的报纸来记录历史,纪念历史。如“非典口罩秀”、“人类地震史”等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专题剪报。老人从各种报纸收集起来的口罩图片组成的“非典口罩秀”,不仅是对那个时期特殊的纪念,更是一份宝贵的资料。不光如此,老人特别钟情“节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传统还是新式,几乎每个节日的报道都被他收入囊中,共计600多份,真可谓是“报小乾坤大,纸薄纳古今”。

  说到收藏的辛苦,陈老却不以为然:“年纪大了,就要有爱好。我看着这些报纸都会开心,哪里还有什么麻烦辛苦。”为了收集到不同的报纸,除了每年花五、六百块钱订阅报纸,陈老也走遍宁波的报亭、书店去收集一些“遗珠”。在收集全国31个省委机关报的报头时,陈老采取写信的方式购买当地报纸。现在老人已收集到各类报头近千个品种,包括各类省委机、省会报、县市区报、专业报、晚报、都市报……其中仅老年报就有17个品种。老人还特别注意收藏宁波当地的报纸报头。光是《宁波日报》不同时期的报头,陈老就收集了10多种。

  如果说陈老只是关注当下,收藏退休以后的世界变化的新闻,那就错了。通过对剪报的收集和阅读,陈老更加尊重历史,也对从前不了解的历史报纸孜孜以求。他走遍宁波各地图书馆、档案室,对于那些无法收藏的报纸,他就去复印、抄写,将感兴趣的报纸都变成“家庭资料馆”中的“成员”。而我们也看到,一个房间已经远远不够存放,陈老不得不在进门的房间再摆上几个书架和保险箱。各类剪报丰富多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里短;远至清末时的各类古老报头,近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都市报纸……

  我们没有见到陈老的妻子,但是看到家里窗明几净、房间一尘不染,就算是堆满了报纸的房间看上去也是明亮大方。仿佛可以看到陈老的妻子作为贤内助,默默地在支持着陈老。陈老也表示,妻子对于自己的爱好相当支持,两人也会时常分享剪报。就连陈老的儿女也很贴心。出差外地都会带一些当地的报纸回来。

  陈老喜欢分享,更乐于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每当看到报纸上有关收藏报纸的新闻,他都会将新闻剪下来收藏,还通过信件和外地不少有相同爱好的藏友联系,互相交换收藏的剪报件,交流整理归类的心得。街里街坊的人也很喜欢到陈老的家中来,在这个“家庭资料馆”里总能收获到齐全完整的信息和不少素材。而陈老也非常欢迎大家,总是热情地将居民需要的资料大方借阅。他本身也是个活动的图书馆,什么资料在哪里,他都心中有数。举手投足更不像是80多岁的老人。面对喜爱之物,他更像是孩童般乐意跟别人分享。就是这样的日子,陈老过得很知足也很开心。

  陈老有耐心,希望培养下一代的孩子们也能有自己的爱好。信息高速发达的年代,他不会使用电脑,坚持剪报。他说,电脑里新闻多也杂,人云亦云的可能性更强。而报纸上的信息,经过整理和归纳,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依据。“我没什么钱,等我走了,就把这些报纸留给孩子们。”陈老笑得舒坦,话也实在。在他眼里,这些剪纸都是他的宝贝,一颗一颗就像是散落的珍珠,现在被他收集起来,满满的房间里,是多少年的心血,多少年的努力和执着。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便是这份爱好的珍贵。人生得一爱,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