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北仑为留守儿童筑“心灵长城”

2013-12-31 来源:北仑教育局

  □本报记者  陈蓓燕    通讯员    闻晓明

  12月24日下午,在宁波市北仑区郭巨学校举行的第二届“欧宜”奖学金颁奖仪式上,该校九年级学生王书超获得了“天使梦想奖”。只见他在音乐声中,走向学校专门用各种彩带和鲜花搭建的“光环之门”,边走边开心地摆出不同的造型。该校校长康海东立在“光环之门”边上,笑着递上奖金。

  当天,许多学生和王书超一样,分别收获了“经典创新奖”、“热心爱心奖”等奖项。还有不少学生收到了意外的惊喜,一辆自行车、一个洋娃娃、一套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名著……这些都是他们的新年愿望,而学校通过发放奖金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

  事实上,“经典创新奖”、“热心爱心奖”等奖项是该校专门为留守学生设立的。“无论是颁奖还是实现新年愿望,我们都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倾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爱和温暖。”康海东告诉记者。

  该校的做法是北仑区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北仑区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外出经商、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一些夫妻同时外出经商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其中,尤以郭巨镇、白峰镇、梅山乡、大碶街道等地的留守儿童人数为多。在该区进行的一次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感受的调查中,回答“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的比例最高,占40.6%,回答“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占28.1%,甚至还有7.2%的学生表示有过“离家出走”等念头和行为。

  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北仑积极发挥全区各校在加强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场所、设施和师资优势,组织学校领导、党员、热心教师作为志愿者,通过德育小班化、德育导师制等载体,与留守儿童展开日常交流、学习辅导和思想沟通,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照顾者、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者。不少学校还开辟场所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配置相应的书桌、图书、活动器材等设施设备,聘任管理人员,在节假日专门接纳留守儿童来“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文体活动、作业整理、交流等。

  郭巨学校副校长张林结对的是初中学生小泽。小泽的生活全靠90多岁的爷爷一个人照顾,心里常常感到孤独,不信任别人,也没有自信。“有一次迎新晚会,我鼓励他去表演小品,没想到他表演得非常好。”张林说,舞台让小泽找到了自信,他的笑容更多了,学习更主动了,各方面表现都比以前好了。除了个别结对,张林还经常送教到各个乡村和社区,利用“家长学校”等平台,为家长和监护人讲授如何进行亲子沟通、怎样解开孩子的青春逆反心结等课程,深受家长们欢迎。

  如果说教师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那么社区退休干部、志愿者等热心人士则把社会的爱心带给了他们。年逾古稀的汪永定老人是一名老党员,提起他,东港社区的留守儿童都感到特别亲切。今年的几次节假日,汪永定给孩子们讲了有关“中国梦”的内容,引导孩子们树立理想、努力拼搏、看到希望。写得一手好字的他还时常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习字。他知道,要让留守孩子快乐成长,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他常常在社区等地的黑板报上写倡议书,倡导社会一起关注留守孩子。

  今年11月,北仑区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的意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编织一张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管护网络,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关护网络,以群体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共筑留守学生的“心灵长城”。

  此外,该区教育局还加强了与当地团区委、镇政府、计生局、妇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发挥妇女儿童之家、春泥计划、文化活动站、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作用,成立了宁波市首支“守护星”留守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代理妈妈”、“城乡手拉手”、“共享阳光”等教育关爱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浙江教育报(12月27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