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奖】吴坚平

2023-11-20

一:优秀传承人

吴坚平

二:相关项目

船模制作

三:申报单位

宁海县强蛟镇成人中等文化学校

四:个人简介

吴坚平是以造船为业的匠人,他们父子对这门手艺情有独钟,把对木船的这份深深眷恋融入到船模制作工艺中。父子俩做过近百种不同类的船模,有当地的绿眉毛、宁波唐船,还有全国各地的上海沙船、福建福船、汴河客船等,他们用行动和执着坚守着这份历史传承,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五:主要事迹

                                            痴迷船模制作 留住渔家千年余韵

image.png

逼真的橹舵、精美的门窗、分层次的船舱……走进宁海县强蛟镇下浦村的一幢不显眼的楼房,一艘艘大小不一、惟妙惟肖的船模令人叹为观止,房子的主人吴坚平和父亲在各自的工作台上忙碌,精心打磨着自己的作品。

强蛟镇地处象山港尾、宁海湾畔,是一个典型的半岛小镇。靠海吃海,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的村民大多以出海打渔、海上商贸运输为生,木船是海边人家生活和生产的必备谋生家伙。但造木船这个行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从木帆船到机帆船,再到现代钢质船的不断更新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门手艺正濒临失传。

作为一辈子以造船为业的匠人,吴坚平父子对这门手艺还有一种情怀在,他们舍不得老本行,也闲不下来,就把对木船的这份深深眷恋融入到船模制作工艺中,用行动和执着坚守着这份历史传承

三代人情系造船技艺。吴坚平今年55岁,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擅长造船的匠人,耳濡目染间,从小就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17岁初中毕业那一年,我就向父亲表示想学打木船。”回忆起30多年前的一幕,吴坚平的脑海里依然历历在目。一开始,父亲并不支持。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父亲深知打船是个苦行当,夏天在海岸边暴晒,冬天迎着凛冽的海风,不希望儿子也跟他一样辛苦。但在吴坚平的一再坚持下,父亲看出了儿子对造船是打心底里喜欢,终于妥协了。

于是,自那以后的30多年,吴坚平和父亲结伴走上了造船之路。在父亲不厌其烦的手把手教导下,吴坚平靠着坚忍不拔的执着学习、研究和摸索,很快学有所成,精湛的造船技艺很快在行业内传开,十里八乡的乡亲,邻县象山、奉化的渔民都来找父子俩打船。十多年前,随着打造木船的活儿越来越少,吴坚平开始琢磨做古船模。相比真船,船模虽小,却也五脏俱全,不同的船舶,有着不同的用途和特点。而且船模在造型上更讲究精美、细致、传神,如何将船的各个部件拼接在一起,还要体现出古船的特征,不仅考验手上的技艺,更考验对古船的了解和熟悉。“船模是根据原船按比例缩小,不仅是对真船的复制,在实际制作中还需要进行适当修改。” 吴坚平说,一艘船模至少有上百个零件,这就要求制作者需要熟悉各个部件的特点构造,还要对该船的历史、文化以及海上生活有着深刻理解,这样打造出来的船模才能不失偏颇,传神逼真、活灵活现。船模都是纯手工制作,很是费时费力,一年也做不了几个。制作船模的流程和造一艘真船完全一样:做龙骨,拼接两侧船身,再是隔水板和肋骨,然后是甲板、驾驶舱、桅杆、摇橹等,最后刷上油漆,一共有木工、车工、漆工20多道工序。一个人忙活下来,没有两个月时间是完不成的。

“对我来说,制作船模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项乐趣和对以前渔家生活的延续。” 吴坚平说,父子俩做过近百种不同类的船模,有当地的绿眉毛、宁波唐船,还有全国各地的上海沙船、福建福船、汴河客船等,但部件最多、工艺最繁复的要属放在自家客厅的郑和宝船船模。这艘船模在根据郑和宝船的原船图纸按比例缩小的基础上,选用上等樱桃木、菠萝格木、红木原料等制作,上有九桅十二帆,三大主桅中间挺立。船身底尖上阔,船头昂船尾高,船头刻有一个霸气的虎头图案,船尾则为一个振翅的雄鹰,形象逼真。船身长1.7米,宽0.5米,全船分四层,船上的门窗、橹舵、救生船、缆绳、甲板、护栏、收锚装置等各类小物件制作精致、美轮美奂。整个船模精美巧妙,古朴典雅。“与真实郑和宝船相比,船模除了大小不一致,无其他差别,连门窗都是可以推出合拢。” 吴坚平轻轻地抚摸着自己耗费心力制作的船模,眼里流露出对大海的向往和对这门手艺的眷恋。

受邀为博物馆造船。十几年来,吴坚平精益求精,通过坚持不懈地自学,学会了绘制图纸制作古船模,从一个造船匠转变为船模设计、制作的土专家。慕名而来请教、寻求合作造船者众多,还多次受邀赴各地修复打造古船。

几年前,吴坚平受邀赴山东参与修复出土的蓬莱一号船、蓬莱二号船和蓬莱三号船项目。他召集了11个人,耗时一年多时间才完成打造复原。其中一号船足有30米长,6米宽,重达200多吨,是目前已知我国出土古船中最大的一艘。现在,这些古船被收藏在山东蓬莱古船博物馆。在我国首座国家级海洋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艘60米长、8.6米宽、载重1000多吨的“福船”。这艘原船是吴坚平于2016年参与建造的最大仿古船,当时一共有14个人,花了约两年时间才完成。

吴坚平还参与修复了保存在安徽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独木舟,并和其他匠人一起,依照《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客船的样式,为博物馆制作了一艘汴河客船。上海航海博物馆、太湖博物馆、嘉兴博物馆等全国沿海各地都收藏着吴坚平的船模作品。但吴坚平并不满足于此,他说他还要钻研,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制作更加精良更有历史意义的不同类型的古船模,让更多的人了解船文化。

“虽然这样的古船现在已经用不上了,但制造这些古船的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失传。”吴坚平说,怀着这样的念头,他注册了一家船模工厂——宁波挺挺古船模厂,专门从事古船模的制作。他也希望有人愿意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将船文化和木船记忆能一直传承延续下去。

六:贡献和成就

吴坚平通过坚持不懈地自学,学会了绘制图纸制作古船模,从一个造船匠转变为船模设计、制作的土专家。他受邀赴山东一年多参与修复了出土的蓬莱一号船、蓬莱二号船和蓬莱三号船项目,这些古船被收藏在山东蓬莱古船博物馆。在我国首座国家级海洋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艘60米长、8.6米宽、载重1000多吨的“福船”。这艘原船是他于2016年参与建造的最大仿古船,当时一共有14个人,花了约两年时间才完成。还参与修复了保存在安徽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独木舟,并和其他匠人一起,依照《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客船的样式,为博物馆制作了一艘汴河客船。上海航海博物馆、太湖博物馆、嘉兴博物馆等全国沿海各地都收藏着吴坚平的船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