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碰撞

2014-05-14 来源:奉化教育局

 

513,莼湖中学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初中社会思品学科90学时实践活动暨面向部分教师培训,省特级教师金亚素老师做了题为《寻找撬动学生有效参与的支点》的讲座,她的徒弟孔艳老师执教了《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一课,为我们奉上了一顿色香味俱佳的精神盛宴。

一、聆听讲座,荡涤心灵

“阅读学生是撬动学生有效参与的支点……观察学生要有术、看行、析心……”金老师娓娓道来,我一边聆听着,一边忆起了曾经向教研员杨老师请教过的问题:为什么我的课总激不起学生的共鸣?我不也设计了生动丰富的活动,找寻了贴近学生的话题,引用了针对学生年龄特性的素材吗?听了金老师的讲座,我忽然开窍了:基于个案的观察,是阅读学生的基本方法。虽然我们在平时也会阅读学生,比如我们常常会在办公室里聊起某某学生的言和行,只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析心,正因如此,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才仅停留在表面;我们似乎已习惯了在数落某某学生的“罪行”时,陈词激昂,义愤填膺,我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学生言行里的“恶”其实也是善的错放;我们为人师,却丢失了最不该丢失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竟然操持起生杀予夺的大权,对一个还未长成的孩子预期起他/她的未来了。所以,感谢金老师的一席话点醒了我这个因繁杂的琐事而差点迷失在教育旅途中的追梦者,在这个灵魂快无处安放的嘈杂年代,我们需要时常有人来“敲敲打打”,唤醒沉睡的心灵,保持清醒的头脑行走在教育旅途中……

二、观摩课例,启迪智慧

一堂好的历史课,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史味,孔艳老师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弥漫着浪漫文化味的历史课。孔老师在上课伊始就别开生面地推荐学生两本书——曹禺的话剧《北京人》和贾兰坡的《中国历史的童年系列之北京人》,很自然地将课内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教师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究热情,很好地承担了历史教师“育人”的职责。并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孔老师以贾兰坡先生的《北京人》的五个节选串起整个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观察力、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鉴别的能力,而教材退居到仅是学生找寻答案的一个工具。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就如同在一本书中徜徉,领略文字的优美,感知文字的魅力,放飞自己的思绪,也启迪着自己的智慧。而在课堂临近尾声之时,孔老师在幻灯上打出贾兰坡先生那句“历史的车轮向前转着”,让学生在意犹未尽的同时,铺陈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45分钟,美极了!

干一行容易,爱一行难,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方能越走越远……